徐扬生院士: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

徐扬生院士: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

演讲人:徐扬生(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校长)
时间:2025年10月5日
地点:普通高中校长年会
来源:主旨报告


目录


引言: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

今天现场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校长,还有网上那么多关心教育事业的家长、同学、老师跟校长,我想把我这几十年来的一些思考跟大家分享。

我做过中学老师,做过大学老师,做过大学校长,也教过大概三十几个国家的学生,所以有点感悟。同时我也在人工智能领域做了整整40年的研究工作,所以有一点点思考,跟大家分享。

教育是什么? 我把它定义为:教育是”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”

这里有两个关键词:

  • 未来:未来到底是怎么样的?
  • 人才:什么样的人算人才?

由此引出第三个问题:怎么培养未来的人才?

今天就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讨论。


一、理解未来:AI时代的本质特征

1.1 教育将受到最大冲击

教育,就是教书、育人。但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这个定义。

学校还是教书最好的地方吗? 上个星期,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在硅谷跟我讨论这件事情。他说,教书,学校不是最好的地方。我非常吃惊,我说,哪里是最好的地方呢?他说你去看看网上,全是最好的课程,而且还都是免费的,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呢?

学校还是育人最好的地方吗? 在美国西部,有些家庭,大概十来个小孩,他们组成一个团体,做一个像小作坊这样的东西,来培养自己的孩子。

如果一个学校不知道教什么书,育什么样的人,那要我们学校干什么?

人工智能时代来了,最直接的冲击在哪里?教育。

为什么?因为人工智能可能是社会乃至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进展,整个社会要重构,社会阶层要重新划分,职业也会重新划分,会深深影响人类思想文明的走向,而教育就是为人类社会培养各阶层各领域的人才。

1.2 人工智能的本质:认知、感知、行动

人工智能是什么?实际上,人工智能就是仿照人的智能去做一些事情

1. 认知 — 怎么认识这个世界,怎么做判断。比如这是白衣服,白衣服大概是衬衣,衬衣大概是夏天穿的。这些都是判断、推理、决策。

2. 感知 — 生活环境反馈给我们的信息。比如视觉、听觉,我们看到这个人穿白衣服,不是黑衣服。

3. 行动 — 对感受到的世界有认知,有意愿去参与,就要付诸行动,比如走路、挥手。

一个东西能够做到有认知的功能、感知的功能、行动的功能,合起来,我们叫作人工智能。

AI发展的现状:

  • 认知部分:尤其是大语言模型出来以后,做得很好,大家感觉真的是智能
  • 感知部分:稍微差一点。比如打开一瓶茅台酒让它闻闻,这是不是酱香型的?它不一定懂
  • 感情部分:更加不行
  • 行动部分:进步很慢。我40年前开始做这件事情,到今天,进度非常之慢,目前状态跟二十几年前差不多

现在都在讲具身智能,这个名字很好,也是我们提出来的。但很多人有点夸张。其实,现在的人工智能就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残疾人。与人类共建社会是在将来,距离现在有多远,很难说。

1.3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的七大差异

很多人觉得,人工智能都比人聪明了,那人怎么办?朋友们,人工智能跟人的智能不是一回事

维度 人工智能 人类智能
知识与智慧 知道得越多越聪明 知道得多不一定更聪明
时间取向 向后看(总结、整理) 向前看(创造、预见)
智能分布 集中型智能 分布性智能(全身都是智能体)
思维模式 重理性 感性与理性结合
认知方式 重视分析与整合 重视直觉与体验
心脑关系 重视脑 心脑并用
个性通性 追求通性 追求个性

一个重要的文化观察: 在中国文化里,”脑”这个字是月字旁,是身体的一部分,凡是身体一部分的字,都是月字旁,比如肝、脾、胃、胆。唯一一个例外是”心”。因为古人始终认为心不仅是人身体的一部分,”心”字有两点,一点在中心,是身体内的,另一点在旁,不在身体内。对人来说,心脑是并用的。

AI时代的危险:机器越来越像人,人越来越像机器

前一阵子,我让我的司机开车带我到广州一个地方见朋友。晚上11点,他一直开到一个大工地里面,下面全是水泥地,漆黑一片。我说这是什么地方?他说这是您叫我来的地方,GPS就导航到这里来了。

现在的人开车不去思考了,因为有GPS。人放弃思考是非常危险的,而思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唯一的东西。

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:

  • 获取知识的途径改变了
  • 整个社会将会趋于平庸
  • 10年以后,讲的话大家都差不多,个性没有了,观点没有了

1.4 教育的真正重点:比感情、比创造、比个性

你不能跟AI比聪明,就像我们发明了汽车,我们不可以跟汽车比谁跑得快;我们也不能跟它比记忆,它记得比你好;我们跟它比知识,也比不过它。

那我们可以跟它比什么?

比感情、比创造、比个性,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重点。

二、重新定义人才:从”会考试”到”真优秀”

2.1 AI时代对人才的四项要求

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要求:

  1. 领导力 — 语言、沟通、判断、同理心
  2. 理性 — 提问、分析、逻辑、批判性思维
  3. 创造力 — 想象、艺术、探索能力
  4. 品性 — 勇气、顽强、世界观、人文素养

2.2 当前教育的误区:培养”会考试”的人

我分析了这几年的高考试卷,我们对人才的要求大概体现在高考卷子上面:

能力维度 当前高考占比 AI时代需求
记忆 70%
理性 20%
创造力 5% ↑↑
品性 5% ↑↑

不仅是文科的卷子,理科的卷子也是这样。化学、生物甚至物理卷子都基本上是这样,记忆占百分之六七十。

记忆好的人,高考成绩就好,而高考成绩好的,我们就叫他优秀人才——所以我们目前在培养的是会考试的人才。

2.3 真正优秀人才的四个维度

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优秀的?我总结了4条:

  1. 勤奋 — 勤奋你才有动力
  2. 理性 — 有主见,能思辨,能逻辑分析
  3. 创造性 — 能创新,能突破
  4. 顽强 — 能坚持,不放弃

中国学生的现状(我40年教育经验的观察):

能力 中国学生表现 对成功的重要性
勤奋 ★★★★☆ 15%
理性 ★★★☆☆ 15%
创造性 ★★☆☆☆ 30%
顽强 ★☆☆☆☆ 40%

很多人问我,你认识那么多聪明的人,优秀的人才有什么共同特点?一个非常明显的就是,他们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能够坚持下来。

我们中国内地的学生,勤奋是很好的,但顽强这点是最差的。我们看美国以及其他国家,比如印度、东南亚、欧洲跟南美一些国家,根据我的观察,他们的理性、勤奋可能不如我们,但他们能坚持,顽强性比较好。他们不怕批评,明天照样继续坚持做。

三、培养人才:学、思、践、悟

我们到底该怎么来培养人才呢?我认为大概是这4个过程:学、思、践、悟

3.1 学:掌握学习的方法

学是不容易的,要有好奇心,有兴趣。没有兴趣,学到最后还给老师了。我们学的东西是前人的东西。学习要专注,要学会学习方法。

Learn how to learn,这是最重要的。

因为大多数知识到最后,不是老师教的,是你自己学的。我的经验是,90%以上的知识都不是老师教授的,是你自己学的。所以要培养自己学习的能力,在学校要系统地教学生这样的能力。

3.2 思:闲暇是思考的土壤

学完了以后你要能够去思考。有一位领导问我,怎么让我们的孩子们真正能够思考?我说,给他们点空余时间。

他们晚上睡觉之前是否有一个小时是自由的时间?你去想一想,如果没有闲暇的时间,人怎么会思考呢?

闲暇的时间是思考的土壤,没有土壤你怎么能成长呢?

3.3 践:实践比学校更重要

今天我会着重讲这个事情。人工智能教育本质上就是人的教育,实践的教育,创新的教育,如果不重视实践的话,根本谈不上人工智能教育。

人工智能时代,体验是重要的。优秀教育的效果主要看体验。实践本身就是一所学校,甚至实践比学校更重要。

中国的同学欠缺就欠缺在实践这里,没有实践,那就把知识全部还给了老师:

  • 学,不是你的东西
  • 思考,无非你想过而已
  • 没有实践,光靠课堂教学,学到的就会全部还给老师,你悟不出来

因为只有践,才能生悟。

3.4 悟:事教人是教训

人教人是知识,事教人是教训。

只有通过实践,你才能真正领悟在你一生中应该记住的东西。

四、教育改革的七个核心方向

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,应该往以下几个核心方向走。

4.1 少”教”一点,多”育”一点

我们要把重心放在育人上,而不在教书上。现在,我们全社会的人,包括你们,包括我,都应该问一下我们自己:我们是知道的太多了,还是知道的太少了?

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在想:我今天看了那么多东西,有多少是我应该看到的,有多少其实我不应该看到?我大概算了算,有60%是我不应该看到的,40%是我应该看到的。大多数人估计还达不到这个程度,估计80%~20%之间。

信息与知识把我们每一个人的脑袋占得太满了。

我的一个学生问我,你认识那么多有智慧的人,你告诉我这些有智慧的人跟我们一般的人有什么差别?我想来想去,有一个差别:他们知道得很少

  • 因为知道很少,他们就能专注
  • 因为专注,他们就能出成果

所以我们教的东西不用教得太多,你把核心的东西教给人家就可以了。

为什么读书越多越不容易创新?

这个问题我思考了13年,我把它想清楚了。因为人的脑袋是有容量的,你装东西都装满了以后,脑袋里面会有一个固定的”程式”,这个程式决定了,每当出现新的问题,他会习惯用已有的程式来处理这些新问题。换言之,他会把所有新的问题都当作这个程式能够处理的旧问题

举例:

  • 你问一个学生问题,他首先想到的是上网去找一找——他在假定人家已经问过这个问题了
  • 我带一个博士生,我跟他说某个课题应该怎么做。他第一时间就问我,教授,你告诉我,有没有参考文献?

参考文献是什么?那是与这个课题有关的、人家已经做过的工作,当然应该知道点。但假如这个工作是你第一个开始做的,你就没有参考文献。

朋友们,这不是小事情。任何一个人,如果你去问他一个事情,他都是假定人家已经碰到过这件事情,他就没有意愿去创新了。

读书越多的三个负面效应:

  1. 胆子越小 — 了解太多案例,越小心谨慎,越害怕失败
  2. 大趋势越不清楚,小事情越清楚 — 被细节困住
  3. 越来越成为小心翼翼的观察者,而不是勇敢的实践者

4.2 重”理性”轻”记忆”

理性其实比记忆重要得多。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是倾向于记忆,我们要把重心转移到理性的思辨能力的培养上来,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、科学精神。

我走了100所中学,我很清楚地告诉大家,有些中学做得蛮好的,在全世界的中学里都是好的,有些则不是。

中学需要做的:

  • 加强理性分析的课程内容和考试要求
  • 加强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
  • 数理的教学要提高深度,而不是广度
  • 加强跨学科的课程教学
  • 加强学生理性分析辩论的兴趣小组

4.3 增加实践环节:”践”能生”悟”

实践比学校重要。 人工智能教育,如果不重视实践的话,你最后要损失很多东西。我们要培养具有伟大格局的实践者。

朋友们,你去看看,我们每天在看的网上的所有信息,都是在观察人家,看看A在说什么,B在做什么,C在做什么,哪个好哪个不好,在那里评论。

评论家很多,观察家很多,实践家很少。

体验是AI时代首要的教育重点。人教人是知识,事教人是教训。没有教训就没有实践经验,孩子长不大,所以我们的孩子普遍晚熟。

一个有趣的对比:

我们这个学校是国际大学,有很多国家的学生,各个国家学生跟我们国内的学生混在一起,你去看,他们总是比我们的孩子要成熟一点。我们的孩子,有什么事情都要跟爸爸妈妈商量一下,他们从来不是这样,可以自己做决定。

我们的孩子普遍晚熟,我们的家长普遍早熟。

小孩子还没长大,我们的家长就什么事情都给他想好了——”我这个孩子数学不行,以后不知道能不能到银行里面去工作?”他还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啊,家长就这么想。

家长的早熟决定了孩子的晚熟,因为什么都给他想好了,孩子没有机会能自己做一些事情。

一个值得赞赏的案例: 我们有一个同事,他的孩子考上了全世界最好的大学之一。在上大学之前,他让孩子去非洲支教,很多人想不通。他跟我说,我举双手赞成,你这个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。

4.4 培养创新人才:学会提问

创新并不是你想创新就可以创新的。创新是一种文化,我们的社会,这种文化有没有呢?教育是这种文化的体现。

中国文化当中创新为什么比较困难?三个根源:

1. 过于重实用

什么东西一出来,首先想有没有用。做个机器人出来了,人家说机器人干什么用?我做一个爬树机器人,他们就问爬树为什么要用机器人?

实用当然是重要的,但你光想着实用价值,你就会停留在那个实用上面,就不会去深入了解后面的东西了。我们看到了烟花和炸药,不会想到它背后的化学,不会深入去研究,创新就被阻碍了。

2. 对传承的纠结

中国人一讲到创新就想到传承。我的感悟,世界上那么多创新,不是所有东西都是要通过传承的,有的是直接可以创新的。

3. 认识论上的不严格性

在我们中国文化当中,认识论是不严格的,而且非常严重。在西方的哲学里,包括苏格拉底,提出一个事情后会问你:为什么可以这样说呢?中国人是不讲的,不过庄子是个例外。这使人不会深究,创新就有困难了。

人工智能时代最大的挑战就是培养创新人才。在座的校长们,你们是中国的希望,中国的希望在10岁到30岁的人当中,而你们肩负着培养这一代人的任务。

创新的三个条件:

  1. 不满 — 鲁迅先生讲”不满是向上的车轮”,一个人对所有东西都满意的话,他还创什么新?创新就是打破格局。不满就是要提出问题来。

  2. 想象 — 如果没有想象能力是无法创新的。想象是怎么来的?是跟艺术有关,跟跨学科有关。

  3. 自由 — 要有面对现实,完全自由的、充分想象的能力。

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要教我们的孩子学会提问,提问本身就是创新的一个元素。

4.5 加强艺术教育:爱与美是生命支点

我在不同的场合都讲过,艺术是了不起的

我走了100所中学,大概有25所中学是符合艺术教育方面的要求的,欧洲的学校、美国的学校做得比我们好。艺术教育的严重缺乏,将影响我们下一代的整体素质。

因为缺少爱是一个生命的缺陷,一个孩子,永远有一个生命的缺陷在那里,这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情。

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使我们的生活值得苟且,那就是爱与美。

这是生命的支点,生命退到最后退不过去的那点,而这两点,都跟艺术有关。如果不懂艺术的话,生命的支点就没有了,情感世界塌陷了。

而在理性世界当中,艺术是创造力的源泉,所以艺术是很重要的东西。未来社会可能会有一半的生活跟艺术有关。

4.6 文理融合:跨学科发展

这句话好像是跟大学讲的,但其实我是对中学讲的。文科跟理科是一个世界的两面,不是两个世界。

现在教孩子们是两个世界,所以造成了:

  • 理科生严重缺乏人文素养
  • 文科生的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困难

所以:

  • 要让我们的理科生能够欣赏文科
  • 要让文科生了解理科
  • AI是不分文理、跨学科的

学校的目的是提供完整的教育,启发完整的人格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文理是不应该分科的。

4.7 观世界,才能有世界观

我跟你们讲一个小小的故事。以前我在香港教书的时候,有一群香港学生来跟我讲世界观。

  • 我问一个同学:你是哪里人?——我是番禺人。
  • 番禺是哪个省的?——不知道。
  • 旁边一个女同学说:我妈妈说我是中山人。
  • 你知道为什么那个地方叫中山吗?——不知道。
  • 去过中国内地吗?——回乡证里注着15年前去过。

15年当中,中国内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我说那世界上你还去过什么地方呢?”我其实没去过世界什么地方,我就在沙田这一带。”

我说你下次跟我讲的时候,你就跟我讲”沙田观”,你不要讲”世界观”了。

一个人的世界观很重要,但世界观怎么来?世界观是从观世界中来。

要让学生们:

  • 长见识
  • 有全球眼光
  • 有同理心
  • 有审视世界的能力
  • 用世界的眼光看中国
  • 更要用中国的精神来引导世界

结语:带着灵魂往前走

总结一下我刚才讲的几个观点:

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,是人的教育,是实践的教育,是创新的教育。

最后我用两句话,来结束我的演讲。

第一句话

人类因为创造了人工智能而伟大,因为知道人工智能的局限而成熟。

创造了人工智能,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贡献。所有人,连我也不知道,后面可能会发生什么。以前我们所知道的是人是在进化的,生物是进化的,现在说地球也是在进化的,整个宇宙都是在进化的。

人类是不是已经创造了人工智能?现在只是在中途,刚刚开始;人类是不是知道人工智能的局限,如何来面对这些局限性,都在考验人类的智慧和成熟。

第二句话

对世界文明的真正贡献不在于人口多少,不在于高楼大厦,不在于科技发展,是在这个国家和这个地区造就了什么样的人。

所以在座的各位任重道远,世界走得很快,要教育我们的孩子,带着灵魂往前走。

谢谢各位。


注释: 本文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、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、香港中文大学(深圳)校长徐扬生在普通高中校长年会(2025)上的主旨报告《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》整理而成。

关注我,点击最上端的蓝字”徐扬生”或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

Image




相关文章推荐:

  • 李飞飞:从文字到世界,空间智能是AI的下一个前沿
  • Anthropic 研究员详解:构建高效 Claude 智能体的完整方法论
  • Claude Code自定义命令在知识管理与内容创作中的系统化应用研究
  • 18个改变人生的习惯:科学证据支持的长期主义指南
  • OpenAI双巨头首次详解GPT-5:不是下一代GPT,终极形态是AI研究员
  • KIMI创始人杨植麟深度访谈:攀登无限之山
  • Jason Wei:理解2025年AI进展的三种关键思路
  • Nick Joseph访谈:Anthropic预训练的核心思考与实践
  • Andrej Karpathy深度对话:Agent的十年征程与AI的幽灵本质